MADE IN CHINA播客節目對話美最時中國CEO(第二期)
话题:“中國製造”對“德國製造”造成了什麼樣的衝擊?德國制造型企業如何在未來保持其地位?
(美最時中國首席執行官Anton Melchers接受了德語播客節目“Made in China”採訪。在訪談中,Anton Melchers回顧了這家德企在華近200年的發展歷程和業務轉變,該縮影折射出中國經濟與商業的巨大變遷;他還談到當前在亞洲經營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對未來趨勢的展望。本文是該系列的第二期。)
Anton Melchers:隨著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不斷演進,今天,一個貼著“中國製造”標籤的商品有可能是在美國加州或者德國圖賓根設計、然後才在中國完成製造的,我認為有必要分清“在某地設計”與“在某地製造”的區別。現在的“中國製造”本身在品質上已與“其他地區製造”沒有太大分別了。比如大部分iPhone手機都是在中國製造的,而iPhone使用者很少有對手機硬體有什麼不滿的地方,至少在做工方面,我認為“中國製造”並不比“其他地區製造”差。
一般意義上的“德國製造”是指德國的機械設備或汽車。但我認為就是在這些領域,德國企業如今也必須嚴肅面對來自中國的挑戰。的確,“中國製造”的品質標籤目前還無法完全等同於“德國製造”,但“中國製造”也早已與十幾二十年前大相徑庭了。“中國製造”不再是一個淘汰標準,而是受到了廣泛認可。我相信“中國製造”未來一定會在眾多領域取代歐洲製造商、佔領大眾市場,無論是在機械設備領域,甚至——雖然我並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也有可能在汽車行業。對於德國和歐洲企業來說,他們需要繼續保持其在研發上的領先地位,在這一點上,得益於德國良好的培訓和教育體系,他們已經做得很不錯了,還須繼續堅定地將重心放在研發上。此外,當然,他們還必須應對國際形勢的發展。
想僅以在德國“閉門造車”去供應全球市場是十分困難的,德國企業必須要去中心化,盡可能地分散生產和研發。如果難以做到這一點,那麼企業必須想辦法通過戰略合作來解決這一問題。因為有可能今天一個“中國製造”的東西還毫不起眼,明天它就將出現在當地製造商所活躍的市場,並成為其競爭者。
我認為對著眼於全球發展的德國或歐洲製造商來說,還可以好好研究下怎樣利用好移民,將他們帶來的國外的專有技術、智慧財產權和文化資產等吸收容納進自己的產品開發中,從而可以更加順應國際市場的需求,避免被日益壯大的中國供應商所取代。
更多閱讀:第一期話題:從19世紀起,美最時就開始與中國市場發展經貿合作,當時主要從事香料、瓷器等產品的貿易。現在,美最時的核心業務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