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MADE IN CHINA播客節目對話美最時中國CEO(第三期)


第三期話題:美最時的業務遍佈亞洲。你們與客戶對未來有著什麼樣的發展策略呢?近來到處都能聽人提到跨國企業的“中國+1”戰略,美最時在越南、新加坡和泰國也經營多年,你認為這些國家會從中國當前面臨的外資企業外遷危機中獲益嗎?

(美最時中國首席執行官Anton Melchers接受了德語播客節目“Made in China”採訪。在訪談中,Anton Melchers回顧了這家德企在華近200年的發展歷程和業務轉變,該縮影折射出中國經濟與商業的巨大變遷;他還談到當前在亞洲經營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對未來趨勢的展望。本文是該系列的第三期。)

Anton Melchers原則上說,是的,東南亞及其他地區確實能從中獲益,甚至歐洲也可能受益。但東南亞地區從跨國企業中國戰略的發展變化中獲益是肯定的。就東南亞地區的總部職能而言,受益的肯定是新加坡,包括金融業務遷出香港也對新加坡有好處,這也許不一定與新冠疫情有關。當然,像越南、柬埔寨甚至是印尼這樣的新興製造業國家,他們自然都會受益于跨國企業想要擴大生產和採購的多樣性的策略調整。這些都是切實發生著的。

但目前你也必須考慮到越南的總人口只有8000與德國相當,而僅是中國一個小省份的人口所以真正的問題是這些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長期承擔這種功能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放棄中國、轉戰越南的想法並不現實

迫于成本壓力等原因,有的外資企業可能不得不在某個時間節點選擇離開中國,但這種脫鉤的想法是一直都存在的,這一點對該地區來說有好也有壞。美最時是外資企業在華經營的代理人,對我們這樣的公司來說,會首當其衝受到影響,因為那些企業本身並未親自參與中國市場的運營,他們的戰略發展程度還無法達到那些已經在華從事生產經營企業的水準。但從我們的客戶那裡,即向我們購買“德國製造”機械設備的那些公司(通常是跨國企業)處,我們已經感覺到他們的對華投資有所抑制,即使是需要購置新的機器,也不再是了為中國、而更可能是為了越南而訂購的。就從這一點上,我們已能窺見一二。我認為我們現在需要考慮的是這種做法還能維持多久,我們是否要直接採取近岸外包,也就是直接在歐洲採購,而非亞洲,這樣一來,我們也就可以直接略過選越南還是其他亞洲國家的問題了。

不過,我們絕不應忘記中國巨大的供應鏈實力。我看到Apple公司很快將在越南生產MacBook和AirPods了,但很多零部件還是產自中國,這意味著他們必須從中國採購,然後運到越南組裝。如果你看一下iPhone,幾年前它還只有8%的部分是由中國製造的,而到今天,一個iPhone的20%都來自中國本土製造商生產的產品,而非來自跨國製造商。我們不應盲目認為能夠在一夜之間找到完全1:1的替代方案,而是需要看到對中國供應行業還有著很強的依賴性,其關聯的網路和彼此之間的合作都十分強大。其他國家及地區很難在短時間內迅速複刻。

因此,在我看來這可能只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並且能在現在進行自身定位、全面認識自身對市場的依賴程度,這對企業來說也是健康的,但我相信從中長期來看,這並不一定會對中國產生損害。

更多閱讀:第二期話題:從19世紀起,美最時就開始與中國市場發展經貿合作,當時主要從事香料、瓷器等產品的貿易。現在,美最時的核心業務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呢?

微信關注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